多年来策略盈,在城市地区,摩天大楼犹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。与此同时,无数高层住宅也拔地而起…
这些建筑虽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为城市居民解决了居住需求难题,但也导致城市中高层住宅的密度越来越大,高层住宅所暴露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消防安全问题,国内消防云梯普遍在18层左右,一旦出现火灾等突发情况,住的越高,救援难度就越大。
其次,楼层越高的房子,拆迁的可能性越低。毕竟过去菜地建高,主要是因为地段好,住户少,拆迁成本低,开发商拆迁,这样的住宅有利可图。而如果要拆高楼,花费的成本更高,开发商无利可图,更没企业愿意参与。
最后,如果高楼层老房拆不掉,其设备设施不断老化,居住品质只会越来越差,比如墙壁裂缝、外墙脱落、水电管道老化等等,甚至严重的还会给居民造成安全隐患。
也正因为此,最近几年,那些超高层住宅往往是降价幅度最多的,有的降幅甚至打对半。但即便降价成这样,成交周期依然是无限延长。
不过,随着限高令的出台,早几年前,住建部就已经明确,中小城市要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,县城住宅要以多层为主。对于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,还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批。
再加上今年5月1日策略盈,住建部公布的新住宅标准开始推进,一些二手房的价格可能还会大幅度缩水。
第一类:房龄超20年的无电梯多层住宅
住建部新规明确,4层及以上住宅必须配置电梯,这让全国约12亿平方米的无电梯老旧住宅瞬间沦为\"政策弃子\"。
比如北京西城区某1980年代建成的6层老小区,5月成交价较年初骤降12.7%,而同期带电梯的次新房仅下跌5.3%。
更致命的是,这些老房子普遍层高不足2.8米,隔墙传声值超标6-8分贝。
而新规明确,新建住宅层高必须要达到3米、隔音标准达到45分贝,这就让老房子和新房形成代际落差,老房子的成交可能更弱,溢价空间更差。
第二类:未做隔声改造的薄墙板楼
新规明确,将分户楼板撞击声压级限制在75分贝以下,这就意味着,楼上掉支笔楼下都能听见的\"老破小\",将遭遇精准打击。
比如深圳福田区某2010年建成的塔楼,因楼板撞击声压级超标,带客量持续下降,业主卖房价也在不断下调,
成都两套同面积房源,做过隔声改造的成交单价甚至比没有做的单价高出20%,有调查数据显示,购房者宁愿多花15%预算也要选择\"未来合规\"的资产。这也印证了住建部新规不仅是技术标准,更是加速市场分化的催化剂。
面对这种趋势,手上持有多套房的家庭一定要保持理性,如果经过改造也无法提升居住品质,这种情况,与其守着逐渐\"失能\"的资产,不如抓住政策过渡期的置换红利。
毕竟,居住价值的计量单位,正在从平方米悄悄变成合规项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权请联系)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